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建宁  陈烁 《中国骨伤》2015,28(7):585-589
髌骨脱位常见于年轻、运动较多的人群,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包括活动受限、膝关节不稳、疼痛、习惯性脱位以及髌股关节炎[1].髌骨脱位约占所有膝关节损伤的3%,在人群中发生率约为1‰,患者大部分为10~17岁青少年和女性[2-3].造成髌骨脱位的原因很多,除创伤外,髌骨和股骨滑车的骨结构发育畸形、周围组织损伤和结缔组织疾病都会引起髌骨脱位[4].  相似文献   
2.
Eph-Ephrin双向信号传导机制是近年来细胞间的通讯机制的研究热点,在神经系统、血管内皮系统及肿瘤形成和转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该信号传导系统在骨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破骨细胞上存在EphrinB2配体,成骨细胞前体上存在EphB4受体,以细胞直接接触的方式,通过胞内酪氨酸激酶信号系统,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内分别产生正向和反向信号,促进成骨细胞前体分化成熟,同时抑制破骨细胞功能,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3.
背景:寻找一种新的大分子作为靶向药物载体。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聚天冬酰胺衍生物——琥珀酰化的α,β-聚-(2-羟乙基)-D,L-天冬酰胺(PHEA-Suc)和半乳糖基化的琥珀酰化的α,β-聚-(2-羟乙基)-D,L-天冬酰胺(Gal-PHEA-Suc),对材料进行了表征,体外观察其细胞毒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观察实验,于2005-06/2007-06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L-天冬氨酸,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乳糖酸,异硫氰酸荧光素,二甲亚砜,MTT购自美国Sigma公司;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和肝癌细胞系HepG2均购自上海细胞所细胞库;新生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公司;胰蛋白酶购自美国Hyclone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方法:采用红外图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分子量测定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四唑盐比色法测定PHEA,SUC和Gal-PHEA-SUC的细胞毒性。 主要观察指标:聚天冬酰胺衍生物载体的结构及细胞毒性。 结果:PHEA-SUC和Gal-PHEA-SUC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确认。由元素分析算得PHEA-SUC和Gal-PHEA-SUC的琥珀酰化度为43%(mol/mol),Gal-PHEA-suc的半乳糖基化度为7.6%(mol/mol)。PHEA—SUC和Gal-PHEA—suc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表明,它们对HeLa和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很小,在浓度低于500mg/L时没有抑制作用。 结论:聚天冬酰胺衍生物PHEA-suc、Gal-PHEA-suc细胞毒性低,且具有-suc活性基团和-gal靶向基团,可以作为理想的靶向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肱骨外上髁炎是肘部软组织损伤常见的疾病,治疗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且方法多样,文中旨在观察肱骨外上髁炎痛点封闭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指导。方法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期间对220例肱骨外上髁炎病例进行局部痛点封闭注射醋酸泼尼松,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96%患者获得回访并取得了满意疗效,优良率为96.0%,半年后复发者4例,1年后复发者2例,复发率为3%。结论局部痛点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确切,可作为保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通过制备肝素化胶原,壳聚糖支架来提高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结合率,将脂肪干细胞种植于该支架材料上后直接种植于体内,可避免体外诱导过程,缩短组织工程构建的时间。 目的:探索结合有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肝索化胶原/壳聚糖支架与脂肪干细胞复合修复兔软骨缺损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软骨组织工程体外和体内实验相结合的研究,于2007—09/2008—07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和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动物试验中心完成。 材料:分离培养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行体外扩增培养至第3代,达到一定数量后接种于结合有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肝素化胶原,壳聚糖支架上得到细胞支架复合物。 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膝全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选取一侧植入细胞支架复合物(实验组),其中15只另一侧植入结合有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肝素化胶原/壳聚糖支架(单纯支架组),余15只另一侧不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于12周取材,从大体和组织学方面观察软骨修复情况。 结果:实验组缺损区大部分被修复,缺损区被软骨组织充填,组织学检查提示形成典型的透明样软骨结构。而单纯支架组多不完全充填,其本为纤维组织状物覆盖,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软骨修复。空白对照组无明显修复。 结论:结合有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肝素化胶原/壳聚糖支架与脂肪干细胞复合能较好修复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研究发现关节软骨微环境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 目的:验证软骨细胞能否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以便成为组织工程构建关节软骨可能的新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细胞实验,于2007-09/2008-07在南京大学生物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质量1.5~2.0 kg。 方法:分离培养原代新西兰大白兔脂肪干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别种植于6孔板和插入式细胞培养皿共培养2周后,胰酶消化终止。脂肪干细胞分别行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检测和甲苯胺蓝染色法鉴定。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前后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共培养后脂肪干细胞的蛋白多糖的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共培养后脂肪干细胞的Ⅱ型胶原的表达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基因转录水平。 结果:脂肪干细胞分别经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法鉴定证实,分离的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1周后部分脂肪干细胞变圆,2周时其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均增高。 结论: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后,脂肪干细胞可以被诱导成软骨样细胞。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早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THA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13例(13髋),其中男10例,女3例。10例髋臼骨折曾行单纯内固定治疗,3例曾行保守治疗。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13例全部得到随访,持续1年,分别拍摄患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患侧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术后随访1年,未见假体松动征象,Harris评分平均(83.38±3.33)分,较术前(37.19±20.12)分明显提高。结论:陈旧性髋臼骨折因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失败后骨折再次移位,大面积不规则骨缺损等问题,治疗难度大,术中恢复解剖位置困难,THA是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有效手术方法。但较普通全髋关节置换,需很强手术经验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椎弓根内固定术结合直视下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结合直视下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共治疗32个椎体,患者均有顽固性腰痛及下肢神经症状,部分患者行椎管减压.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2个椎体全部穿刺成功,骨水泥渗漏3例,均未出现神经症状,患者术后1周,3、6、12个月各时间点VAS评分疼痛缓解率>80%,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随访12个月期间生存患者有24例,胸腰椎疼痛未见明显加重,病椎高度未见明显压缩,1例肺癌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肿瘤复发,其余患者手术椎体未出现新的病理性骨折及神经症状加重.[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恶性肿瘤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预防病理性骨折进一步塌陷,疗效满意,是综合治疗胸腰椎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晓亮  郭亭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1,24(6):463-465
目的:研究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1(IL1)、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自2010年2月至6月,选择初次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52~70岁,平均(58.4±6.6)岁;FicatⅡ型20例,Ⅲ型10例。分别在术前第1天及术后第1、3天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IL1、IL2、IL6及IL10,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第1天患者血清中IL1、IL6和IL10值均较术前升高(t=2.62,3.51,2.21,P〈0.05),在术后1~3d达到高峰,3d后开始降低。患者血清IL2水平术后降低(t=2.16,P〈0.05),后逐渐升高。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d是抗炎治疗的关键,术后及时监测IL1、IL2、IL6及IL10的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可更敏感地掌握患者的治疗效果,预测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双膝关节同次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双膝关节置换术前和术后功能锻炼的原则和方法。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完成双膝关节置换72例144膝,男33例,女39例;年龄46~78岁,平均69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屈曲挛缩大于30°者7例9膝,固定内翻畸形大于30°者10例15膝,固定外翻畸形大于15°者6例8膝。按照术前、术后早期和术后远期的分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在多模式镇痛的前提下术后及早开始功能锻炼,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ROM)和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的强化训练提高手术效果。使用WOMAC评分、ROM和6min行走距离以及VAS疼痛评分分别对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进行评价,术后下肢血管超声判断血栓的形成,根据临床表现和D-二聚体水平诊断肺栓塞。结果:分别以术前2d、术后2d及术后1、2、8、24周作为观察点。失访3例6膝。术后WOMAC评分、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前,术后ROM和6min持续行走距离高于术前。128膝可在术后2周内完全伸直,屈曲大于90°,135膝术后8周屈曲可达110°。发生单侧下肢静脉血栓2例2膝,双侧下肢血栓1例2膝,未见肺栓塞发生。结论:双侧膝关节同时置换应制定术前、术后早期和术后远期功能锻炼计划,并在多模式镇痛的前提下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以提高膝关节功能并降低疼痛和肿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